学术动态

  • 2018 06.19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十八2018年6月15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戚友存研究员应雍斌教授邀请,来我们进行学术交流,作学术报告“多雷达多遥感降水反演融合系统”,王红教授主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以雷达如何在大气中工作”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雷达多遥感降水反演融合系统(MRMS)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并以层状雨和对流雨为例,对MRMS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该报告为拓宽我们在地基雷达观测降水领域研究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们对地基雷达观测降水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师生共计80多人参与了此次报告,并与戚教授就多雷达多遥感降水反演融合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 2018 06.01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十六为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应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徐佳老师邀请,,武汉大学李熙副教授于2018年5月30日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夜光遥感数据挖掘》的专题报告。李熙老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国家科技部“遥感青年科技人才”、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和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研究成果被CNN、BBC、CCTV、《纽约时报》等600余家国内外媒体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引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等10余本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是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编委会成员。李熙老师首先形象生动地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夜光遥感,夜光遥感数据能提供哪些信息,我们能利用夜光遥感做什么;然后简要介绍了他所带领团队的主要工作;最后展望了夜光遥感的发展趋势,并认真解答了大家的提问。通过报告,与会学生对夜光遥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夜光遥感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应用于社会经济参数估算、城市
  • 2018 05.22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十四大型湖泊水环境遥感理论与实践为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应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杨英宝副院长邀请,2018年5月18日上午十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段洪涛研究员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大型湖泊遥感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段研究员长期从事湖泊水色遥感研究,已主持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课题骨干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际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高分专项等科研任务。在相关领域顶级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含Ⅱ区以上30篇。段研究员从水色遥感入手,介绍了水体叶绿素、藻蓝素、泥沙悬浮物等物质正演与反演过程,同时展示了蓝藻富集水体光学特性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湖泊水体泥沙悬浮物浓度分析、以及湖泊碳循环估算等相关内容。问答交流环节,我们师生踊跃发言,就不同遥感卫星藻蓝素监测情况、PCI算法验证精度、太湖蓝藻遥感监测等方面与段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受益匪浅。通过本次讲座,师生对于水色遥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开拓了未来科研思路。(潘鑫)
  • 2018 05.14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十2018年5月11日,李勇副教授作为我们地信系教师,主要从事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研究,包括地形信息提取、建筑物检测、激光点云与高分辨率影像融合、建筑物轮廓提取、道路网检测等。发表SCI论文8篇,EI论文5篇。2011年研究成果荣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SPRS)的奖励(TalbertAbramsAward)。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相关发明专利四项。李勇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融合机载激光雷达点云与航空影像的建筑物轮廓信息自适应提取》,首先李老师介绍了融合点云与影像自适应提取建筑物轮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分析了LIDAR点云和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在建筑物轮廓信息提取方面的优缺点和良好的互补性;之后,李老师以建筑物轮廓提取为目的,使用基于两种数据源融合的方法,针对处理流程中所要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新方法,包括点云滤波、建筑物检测、点云与影像配准、建筑物轮廓提取等方面。最后,李老师针对如何将人工智能的方法用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
  • 2018 05.14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九2018年5月11日,南京林业大学曹林副教授应我们王红教授的邀请,来访我们进行学术交流。曹林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遥感教学和激光雷达遥感森林资源监测研究。2006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6年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加拿大遥感杂志主编NicholasCoops教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16)并获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7)的称号,是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和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等遥感SCI期刊的审稿人。近5年主持激光雷达林业研究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江苏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5篇。曹林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机载激光雷达人工林结构参数提取》,首先曹教授针对机载激光雷达获取森林生态系
  • 2018 05.14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八2018年5月11日,南京大学郑光副教授应我们王红教授的邀请,来访我们进行学术交流。郑光副教授,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现任职于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植被参数遥感反演,重点是利用激光雷达所获取的三维点云信息,快速、有效地定量反演森林冠层三维结构参数,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件。郑光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地面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森林冠层聚集度指数》,首先郑教授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之间的作用与反馈为切入点,介绍了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结构特征与参数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蒸散发等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影响,并概述了光学遥感与激光雷达遥感对植被结构参数提取的理论、方法及其优势;之后,郑
  • 2018 04.18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四2018年4月17日,日本京都大学徐培亮教授应我们何秀凤教授邀请,来访我们学术交流。徐培亮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大地测量学专家,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大地测量学博士,于1989年获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在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工作。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理论大地测量委员会主席,大地测量杂志(JournalofGeodesy)编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代表,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徐培亮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频GPSPPP及其在地震波测量中的应用》,徐教授从GPS地震学的背景,现阶段的GPS地震学的实验设计、实验进展,高频PPP技术在测量地震波的应用以及短周期PPP的误差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短周期PPP精度提高的方法。报告后徐教授对多位老师及学生的提问进行详细的解答,会场气氛热烈。(宋敏峰)
  • 2018 04.04
    ——地学大讲堂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三2018年4月3日,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王前博士应何秀凤教授邀请访问我们进行学术交流。王前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接收机设计、组合导航等,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应用管理工作,对系统的信号体制、信息编排、运行机理以及应用拓展有深入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多个相关国家级课题的资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EI检索10篇。王前博士学术报告的题目是《矢量跟踪方法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在报告前半部分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者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北斗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随后详细讲述了矢量跟踪方法的原理,以及该方法在导航系统中相比较传统的方法的优势,比如能在微弱的信号中能降低载波频率的跟踪误差等。报告最后讲述了自己后续工作的方向。报告结束后,王前博士对大家的提问进行详细的解答,此次交流会让大家受益匪浅。(宋敏峰)
  • 2017 11.08
    2017年11月3日-11月6日,孙少锐教授和朱峰博士参加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和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10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及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期间与参会专家和同行在学术、科研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1)复杂应力条件岩石力学特性与试验方法;(2)岩体应力场与渗流场测试技术与分析理论
  • 2017 11.02
    2017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于2017年10月26日-10月3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特邀工程地质专家学者近1000人参会。 本次大会主题为岩溶区绿色生态与工程地质。会议主要议题包括:(1)岩溶工程地质与环境;(2)生命线工程与工程地质;(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4)特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 2017 09.01
    2017年8月25-28日,周志芳教授、王锦国教授、郭巧娜副教授等五人参加了第一届巴东国际地质灾害学术论坛。周志芳教授做了题为“Study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valley deformation in Xiluodu hydropower project of Jinsha River”特邀报告。会议期间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讨
  • 2017 07.24
    2017年7月22日,应我们测绘科学与工程系邀请,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高光谱图像中心常务副主任Dr. Jinchang Ren(任金昌博士)来我们做学术报告。我们测绘系和地信系相关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苏红军副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任金昌教授以“Advanced Technique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of Hyperspectral Imaging&rd
  • 2017 06.13
    2017年5月2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黄隆斌教授受邀为我们师生做了题为《金属矿尾矿的生态修复-目前的困局与创新》学术报告。黄教授为昆士兰大学可持续矿物学院环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矿区土壤-植物系统生态工程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在本次学术报告中,黄教授分别就当前矿山尾矿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工土壤形成理论与生态工程技术、矿区土壤-植物系统生态修复、地质大分子高密度固化及岩石的形成理论与技术、铝土矿赤泥微生物碱性中和及人工土壤形成技术等发面的国际前沿热点问题与理论进展、应用现状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会后,黄教授参与了现场师生的提问与热烈讨论,并与我们雍斌副院长、茅昌平副院长及地质学科教师讨论了今后合作开展研究、拓宽学科方向、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研究生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事宜。
  • 2017 05.22
    2017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杨元喜院士在江宁校区报告厅作了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报告。报告由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主持。杨元喜院士以北斗星的历史由来开题,从国家安全战略、国民经济建设、空间技术发展、应用产业需求等方面出发,阐述了我国自主设计和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导航新的含义,并为在座师生详细解读了北斗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异构星座设计、频段资源等角度说明了北斗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及北斗系统的优势。杨院士还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家安全、国家时空基准建立与维持、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北斗系统”的发展前景。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形变监测、水文水情信息卫星通信等领域,在滑坡预警、山洪爆发和泥石流防治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北斗导航的发展对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监测、国家深海海洋战略的实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杨院士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既是一场关于国家北斗卫星尖端科技的讲座,又是一场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