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2020 04.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赋予了当代地质学新的使命。当今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需求和问题相对以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地球关键带逐渐成为了地质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地质学科持续关注地球关键带,聚焦我国西部干旱区和东部沿海区域开展研究,在学校地质学“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最近在长三角地区地球关键带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研究系统的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元素(重金属)从地质背景到植物体系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过程,评估了生态风险,为区域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保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与国外合作开展,茅昌平为第一作者)论文题目:Human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paddy rice based on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 to rice. Catena 2019, 175, 339-348.
  • 2020 04.03
    地学院测绘系18级博士生杨莹莹同学论文‘Fractional evergreen forest cover mapping by MODIS time-series FEVC-CV methods at sub-pixel scales’被一区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接收发表,基于中等分辨率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实现了大尺度上的亚象元级别常绿森林信息反演,精度达到了90%以上。这是杨莹莹同学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第二篇一作SCI论文。吴太夏教授为其指导教师。常绿森林信息反演所需的生长物候特征需要精度较高且质量良好的密集时间序列影像,才能有效地将其与其他植被如多种农作物、草地、落叶森林等区分开。目前的遥感精细分类多集中于高分辨率影像的监督分类研究,依赖大量的训练样本,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受限于遥感器指标的互斥性,没有一种遥感数据可以同时满足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且大幅宽的多重要求,本文提出基于MODIS时间序列影像,利用变异系数及分区计算的方法,实现亚象元级别的大范围常绿森林信息的高精度反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
  • 2019 10.28
    ——地学大讲堂2019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二十六(总第62期)2019年10月25日下午,中南大学邹滨教授应吴太夏教授的邀请到访我们,并作了题为《大气污染暴露时空精细模拟进展与思考》的专题报告。邹滨教授从大气污染暴露的现实问题和大气污染监管的国家需求出发,以点和面两个尺度重点介绍了空间邻近性暴露评估建模与大气污染时空精细模拟的新方法。同时,报告中指出了时空模拟制图在常规地面站点、卫星遥感监测和大气扩散模式产品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工程,健康出行、PM2.5浓度制图工程化应用、个体暴露可视化监管为例,说明了大气污染暴露时空精细模拟技术在环境治理和健康风险规避方面的实践应用与潜在价值。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报告会。邹滨教授语言风趣生动,报告内容贴近现实,观点新颖,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此次报告为我们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想法,报告后,在场师生积极地与邹滨教授进行交流,对于每一个问题,邹滨教授都详细地进行了回答。
  • 2019 10.24
    ——地学大讲堂2019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二十三2019年10月22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陆灯盛教授应我们杨英宝副院长的邀请,来我们作了题为“森林生物量/碳储量遥感定量估算”的学术报告。陆灯盛教授首先全面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森林生物量/碳储量遥感估算的模型与方法,其次以毛竹为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其生物量/碳储量遥感估算所用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预处理和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建设性地提出深度学习、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等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提高毛竹生物量估算的精度。报告期间,参会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聆听了陆灯盛教授的精彩报告,全场学术氛围浓厚。报告后,参会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题,陆灯盛教授请教一一进行了详细回答。这场学术交流报告,让参会老师和同学们了解了森林生物量/碳储量遥感定量估算方法及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受益匪浅。
  • 2019 10.14
    附件:2019-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博士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三号通知.pdf
  • 2019 09.06
    2019年9月5日,应王锦国教授的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於文辉教授来我们进行学术交流。於文辉教授为中国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SEG会员。於文辉教授长期从事地震学与地震勘探(数字岩石与数字岩石物理,全波形反演,地震波传播理论)、深部地球动力学(下地幔超低速带至外核上部物质成像)、地球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研究,在地球内部运动规律与地磁场成因的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於文辉教授为我们师生做了题为“地球内部运行规律与地磁场成因的内在联系”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於教授针对地球内部结构,首先介绍了超级地幔柱Jason与Tuzo的空间结构,讨论了地球深部物质底辟运动现象及特征。然后根据流变模型理论,讨论了声子晶体理论中横波禁带模型及对于揭示外核性质特征的意义。最后从发动机假说理论出发,介绍了地磁场的来源及磁极倒转现象。最后,於文辉教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 2019 07.31
    2019年7月26日,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詹红兵教授应地质系陈舟副教授的邀请来我们进行学术交流。詹教授现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休斯首席教授,德州农工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首席访问教授甄选委员会主席,德州农工大学学术仲裁委员会委员,美国能源部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詹教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地下水污染水文学研究,在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在水平井-含水层耦合、裂隙与孔隙介质中非菲克溶质运移、非达西流、非饱和与饱和流耦合、径向弥散等方面建立了具有原创的普适理论与新方法,研究成果大部分发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logy, Hydrological Processes等水文地质领域权威期刊上,目前已发表论文218篇,其中SCI收录183篇,SCI引用2238次,H因子28. 詹红兵教授首先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The Vadose Zone Story Told by a Groundwater Hydrologist”的精彩报告。在这次讲座中,詹教授介绍了河床有机生物生长造成孔隙堵塞的机制,并着重讲解了由孔隙堵塞引发地
  • 2019 06.19
    为扩展师生对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新视野,应吴太夏教授邀请,6月17日下午,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综合部赵少华正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到访我们,并作题为《卫星遥感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专题报告。赵少华副主任的报告围绕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目的,详细阐述了遥感在大气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实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为多行业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遥感应用应该走向业务化、产品化,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撑。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部分教师、留学生、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报告。赵主任的报告为我们师生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报告结束后我们师生与赵主任进行了积极地交流。
  • 2019 06.18
    2019年6月15日下午15:00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宫鹏教授受邀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作题为“全球建成区、植被和水面年际制图与变化探测”的报告,报告地点设在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江宁校区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众多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此次交流讲座。本次报告宫鹏教授从“人人可以保护地球健康”这一主题开始,提到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的资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但是工业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正在打破地球上决定我们生存的界限。地球健康就是人类文明以及人类文明所依赖的自然系统健康,我们必须采用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好知识转移,用最强大的计算能力通过数据和定量工具来了解确定多重环境变化共同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紧接着宫鹏教授为我们价绍了他在全球建成区、植被和水面年际制图与变化探测方面的工作。以城市制图为例,宫鹏教授提出了解决传统问题的创新性方法:在城市制图方面专注与城市和周边地区,让城市成为主导,排除其他干扰。通过对非城市和城市之间转变的探测保持城市地块的时间上的一致性。使用谷歌地球引擎作为大面积制图平台,提高制图效率。
  • 2019 06.05
    2019年6月4日,赵海香副研究员在笃学楼925室作了题为《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访问交流会》的报告。在报告中,赵海香副研究员就其为期一年的德国访问交流分享了其所历所见,并为大家简要介绍了德国大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该机构的博士培养方法、实验条件,最后主要对其在德国所做的锆石定年研究工作做了介绍。在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就留学问题以及奖学金申请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对关于锆石定年问题以及仪器测量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赵海香副研究员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仔细的回答,全场学术氛围浓厚,在场师生受益良多。
  • 2019 05.27
    2019年5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空间健康实验室主任万能助理教授应测绘系陈仁喜老师的邀请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万能博士现任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助理教授,犹他大学空间健康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公共健康与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如公共卫生服务可达性、癌症流行病学分析、老年病研究、吸烟控制等。研发并建立了基于空间位置的医疗服务可达性模型,以及一系列用智能手机进行健康测量的干预软硬件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主持或参与美国健康局(NIH)、美国癌症学会(ACS)、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GISCience,HealthPlace,ProfessionalGeographer,ScientificReports,PlosONE,TobaccoControl等重要国际期刊上。万能博士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地理信息科学在公共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在这次讲座中,万能博士结合犹他大学空间健康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介绍了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公共健康以及环境资源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着重阐述了GIS在老年人衰老过程
  • 2019 05.24
    ——地学大讲堂2019年系列学术报告之十六(总第52期)2019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张西营研究员应邀来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做了题为《盐湖:载体、功能、与系统科学》的学术报告,地质系教师以及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张西营研究员长期从事盐湖矿床学、盐湖地球化学及盐类矿物学研究,2017年被中科院青海盐湖所聘为研究员,同年被聘为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西营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蒸发岩矿床的形成演化及盐湖钾资源富集机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建立了“半混合盐湖模式解释了泰国老挝境内超大型钾盐矿床异常蒸发岩的成因,提出了“构造驱动流体活动-掺杂作用”耦合作用下的柴达木盆地杂卤石成矿模式。近年来,还致力于盐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会上他总结了钾和锂资源世界范围分布情况,指出钾和锂在青海的储量及发展潜力,强调在新形势下发展盐湖资源勘查技术的重要性。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张西营研究院认真细致为在场师生解答所提的专业题,学术交流活动使师生们受益匪浅。(饶文波)
  • 2019 05.17
    2019年5月15日,上海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陈伟宏高工和张菊连高工应邀来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为我们师生作了题为《全钢支护体系在基坑工程中的运用》和《SMW工法设计、施工与应用》的专题报告。陈伟宏高工,现任上海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学士、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工程),上海深基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勘察、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方面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参与的工程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先后参编了上海市标准《基坑围护装配式预应力鱼腹梁钢结构支撑应用技术规程》、冶金行业标准《抗浮锚杆技术规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市政工程基坑设计技术标准》等多项标准,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并主持开发了手机端的工程软件“工程小助手”。张菊连高工,主要从事基坑、边坡方面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参与了数十个上海以及外省市重点、地标性项目的岩土工程设计。先后参与了3本规范和2本图集的修编和编制工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集团等立项的5个科研项目、参与编写专著1本,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获得了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现代杯岩土工程奖优秀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