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2021 10.19
    报告题目:基于林分结构的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报告人:陆灯盛 教授报告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下午14:30—15:30报告地点:笃学楼107报告人简介:http://my.hhu.edu.cn
  • 2021 10.08
    2021年9月29日上午,应我们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苏红军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骅研究员、姚凌副研究员为我们师生做线上学术报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杨英宝副院长、部分教师、研究生等300余人参加了线上报告会,苏红军教授主持了线上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也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生课程《遥感模型与智能处理》“专家学者进课堂”活动的有益探索。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骅研究员在线上作了题为《热红外遥感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热红外遥感的现状与展望出发,阐述了热红外遥感的基础概念及其主要难点,并重点介绍了典型的热红外遥感反演方法、验证方法等,最后阐述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对未来的展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姚凌副研究员在线上作了题为《遥感大数据与GeoAI的一点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地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主要区别,详述了空间尺度在遥感地物信息提取中的重要意义;以林业遥感为例探讨了高分时代遥感的发展方向,分享了遥感大数据研究的典型案例“江苏省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评估”等,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讨论互动环节十分热烈,我们老师、博士硕士
  • 2021 09.28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dm/sAqf6Lg0dQzh
  • 2021 09.28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dm/sAqf6Lg0dQzh
  • 2021 05.07
    附件:BIGSARDATA2021——SAR大数据时代:模型、方法与应用.pdf
  • 2021 04.26
    近日,地学院地质系常勇副研究员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Identifying more realistic model structures b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bservations of the karst spring”的学术论文。岩溶地区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岩溶水文系统往往呈现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水文过程,如何有效的认识内部水文过程和选取合适的水文模型模拟岩溶泉流量一直为一大难题。考虑到电导率一直为岩溶泉的一种长期监测指标且包含一定的内部水文过程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电导率耦合水文模型的方法,将电导率用于进一步识别水文模型结构。结果表明水文模型中进一步考虑电导率的模拟能进一步识别更符合内部实际水文过程的模型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与集中补给有关的参数的不确定性。常勇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西南岩溶水文过程与模拟、管道溶质运移方面的研究,已在相关水文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文章连接:http://dx.doi.org/10.1029/2020WR028587
  • 2021 01.12
    2021年1月8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南方科技大学范林峰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流域降雨型滑坡及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数值模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窦智教授主持,我们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从流域降雨型滑坡和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数值模拟两个大的方向出发,重点介绍了流域降雨型滑坡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关于青藏高原退化数值模拟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在流域降雨型滑坡的研究中,建立了充分考虑边坡受力历史、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空间非均质性、降雨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特征、土体结构和优先流通道及历史滑坡和地貌演化对滑坡影响的流域尺度降雨型滑坡模拟和危险性评价平台体系,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流域降雨型滑坡水文-力学诱发机理的理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范林峰老师耐心解答同学问题并与会场老师进行讨论,分享科研经验,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建议。
  • 2020 12.31
    2020年12月31日上午,应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邀请,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峰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线上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测绘科学与工程系葛莹教授主持,我们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以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再到海绵城市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三者的概念及其相关支撑技术。基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基础架构,重点论述了测绘遥感专业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动力和目标,以丰硕的实际案例和科研成果为例,聚焦测绘遥感学科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前沿发展,使线上师生受益匪浅。
  • 2020 12.25
    2020年12月24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作了题为《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及运动范围预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窦智教授主持,我们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结合大量国内外高速远程滑坡实例,从地震、降雨及库水位变动三个滑坡触发因素出发,按照野外调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的研究思路对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理及范围进行了详细讨论。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土力学经典理论,着重探讨了水动力条件在高速远程滑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综合野外考察及室内试验结论对高速远程滑坡的启动及远程运动机理进行详细阐述并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在互动环节,汪发武教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并与会场老师进行学术探讨,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建议。
  • 2020 12.13
    2020年12月11日上午,应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李超讲师邀请,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鲍学伟教授在笃学楼107作了题为《中国西部壳幔结构和变形》的线下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地质科学与工程系谭红兵研究员主持,我们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下专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通过接收函数成像和地壳方位各向异性成像揭示岩石圈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在中国西部中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应用实例。中天山的研究实例中,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天山Moho面的几何形态和地壳各向异性,并结合XKS震相的分裂结果,探讨了天山新生代造山运动的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研究实例中,采用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的阶段性演化模式。鲍学伟教授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并于与会场老师进行学术探讨,为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